【中媒第一时间快讯】评论组:一首《四月的上海》传遍众多楼组群,从几个人自娱自乐到数千居民众口传唱,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。“好听、感动、希望、必胜……”创作者马乐没想到自己与好友即兴创作的歌曲,引来潮水般点赞。
这是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封控楼栋里的一个真实故事。马乐是水清三村住户,也是一名独立音乐人。从3月27日被封控,至今已有26天,他和《法治日报》记者是邻居,如果不是因为封控,谁也不知道楼栋里居然还有音乐人、医生、科研工作者、教授和记者……
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,面对艰难的物资保供,“上海天团”横空出世,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。他们用歌声宣告:我们从来不是一盘散沙,可以在最需要时聚成一团。
互帮互助大家庭
记者很晚才加入楼组群,之前坚持“少消耗、少摄入”原则,依托政府发放的物资和之前的囤货把日子过得绰绰有余。
第一次敲开邻居家的门,是因为蔬菜有烂叶痕迹,为了避免浪费,便想赠送给邻居。男主人有些错愕,但再三推辞后收下了,又回赠几瓶酒精和一大包口罩,并把记者拉进楼组群。
进了群才知道,楼里已有8名确诊患者。
“大家要做好防护,尤其注意病毒可能通过下水道传播,做好水封……”一条条提示信息接踵而来。
都说奥密克戎致死率大大下降,可大家还是不放心,而看不到尽头的“7天”封闭循环,让大多数人家的囤货也开始捉襟见肘。
图为志愿者为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涉疫楼栋进行消杀。 范春华 摄
面对困境,邻居们都在拼命搜集整理各种互帮互助的信息,他们中有生物学教授、医生,还有一群上海交大药学院的校友。
“奥密克戎一般3天到5天潜伏期,所以7天的居家监测是合理的,但是也会有潜伏期较长的。”
“这是《阳性楼栋防疫阻断手册》,大家可以据此做好防护隔离。”
……
一直以来,上海市民的边界感很强,不喜来往。可如今,他们变得那么热情、积极。原本社会自治最难打通的最后100米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变得畅通无阻。
有人问:“新开通的核酸码在哪里?”手快的邻居立刻发出操作图示;有老人不会团购,有邻居就主动帮助团购;还有人将本来就不多的消毒用品送给了志愿者……这样的小事,每天都在一幢幢楼栋里上演。
自帮自救凡人歌
度过最初的惊慌,邻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:空谈无益,只有自帮自救才不会束手无策。
于是“我的团长我的团”真实上演,并用这种方式续上了被疫情打断的社会管理链,各种抗疫生存之道如雨后春笋。
涉疫楼栋必须严格执行“足不出户”政策,垃圾回收、快递派送怎么办?11位志愿者的名额被瞬间“秒杀”。
他们被分为上午、下午两班倒,分别负责派送快递与回收垃圾。另外有一个机动组,负责消毒,派送冰鲜冷冻食品。
等到楼内阳性患者终于清零了,大家可以下楼做核酸了,志愿者们为大家规划好上下楼路线,确保不密集、不同行。
封控隔离中,除了每个楼栋的“小团”,还有社区的“大团”,他们之间实现了相互协作的扁平化指挥。
“‘大团’里有居委会干部和物业工作人员,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个‘小团’开展工作。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,驿站小哥、易盛客超市和小区门口蔬菜水果店的功能被发挥出来,一起想方设法为居民保供物资。”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说。
“上海天团”里都是一些平凡的人,他们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个自帮自救的全新“生活圈”。
不当魔鬼当天使
4月16日,楼栋尚未解除封控,有一名住户家里卫生间下水管里突然涌出许多脏水。群里有位邻居是装修师傅,他主动要求“出征”,穿上防护服上门排查检修,原来是总下水管堵塞了,几经努力,终于解决了麻烦事。
封控在家,难免出现各种邻里纠纷,尤其是高空抛物、垃圾未经打包随意丢弃、团购安全和未经允许在小区遛狗等问题,群里经过探讨共同拟定了一份“居民公约”。
“我们要互帮互助、自助自救,少发牢骚、多干实事,只有这样才能众志成城共抗疫情,‘天团’就成了‘天使’!如果一天到晚蝇营狗苟,想利用疫情发不义之财,‘天团’也就成了魔鬼。”群主张织芬说,越是困难当头,越要遵纪守法,越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
朱佩玲也是群组管理员之一,群里大事小情她几乎全部在线,并协助群主发布居委会通知,了解居民需求。她说,组建楼组微信群后,大家在群里难免有批评、有抱怨,可在更为紧要的生存面前,大多数人还是学会理解,主动让渡出部分自由,与整个疫情防控相向而行,发挥积极作用。
“我们都有一个走不出的家/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床和沙发/每家每户都付出很大的代价/只为能恢复往日那熟悉的繁华。”《四月的上海》唱出了大家的烦恼和心声。
2022年的春天,上海经历太多磨难,但大家学会了聚沙成塔,厘清了群己权界。四月的上海依然美好,因为阳光明媚,希望就在眼前。